这是一个问题的一些答案,有从书里找的,也有自己思考总结的。虽然以我现在的认知水平读庄子还是容易被带跑偏,但是我愿意啊。吼吼,我就是这么一位执着的壮士!
题目 🔗
问题 🔗
-
什么是材与不材?
-
不材能否完全保全自己?或者完全的不材能否保全自己?
-
如何才能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
原文中这些问题庄周心里有个残忍答案,但由于不想传播悲观论调所以不说,而是写出了一个不那么残忍的答案: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堕入尘网之中的人总是免不了物人物于人,即使一个人能一口气斩断所有羁绊、远离尘世遁入山中也会再次遇到生存问题,期望将来能出现一种新的社会自然地化解这个问题。
我们能跑过豺狼,打过虎豹吗?如果回到山里,只是为给这些山中的住户送饭,那又何苦呢?
今天为了做这道阅读理解题,我又把原文翻出来看,刚才的一瞬间才突然明白“给山中的住户送饭”的意思,哈哈哈。
残忍答案 🔗
以下便是我这两周从《庄子》书中找到的一些相关答案,以及我个人的一些解读。
I. 无用之用
全书中有好几处提到了无用之树,其中有个故事是内篇·人间世中第五篇中提到的。一个木匠遇到了一颗被世人供奉为神的栎树,在木匠眼里这是一颗无用的树。虽然这颗神树按分量算作为木料可以造出十几艘船,但是在木匠眼里用它做船会沉没,做棺材会腐烂,做器具容易损坏,做成门会流树脂,做成梁柱会生虫子,实实在在是没有用处的。后来栎树托梦给木匠说,普通果树在果实成熟后会被采摘会受到摧残,它们是因为才能才害苦自己不得善终,无用才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在栎树的眼里,树和木匠都只是物。虽然这颗栎树追求无用,但也是通过成为被供奉的神树才保护了自己。此处如果把人和栎树都称为物,那么也仍然是物于物。
还有一个故事是内篇·逍遥游第六篇提到的。惠子有棵大树,名字叫做“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这是一棵大而无用的树。庄子却说,可以把这树种在寸草不生的地方或者在没有人烟的乡下,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或者躺卧树下,这样使树不必被砍伐,也没东西侵害它,虽然树没什么用处,但也没什么害处。这一篇里人是人,树是物,虽然在人的眼里树不能被当做木料利用,但仍可以被当做一棵树,这是物物。
以上两个故事是说虽然从一个角度看是无用,但换一个角度看无用仍然是有用。
II. 不材之材
内篇·德充符里多个故事都提到形体残缺的人,智慧并不残缺。有些人形体上是瞎子聋子,而有些人智慧上是瞎子聋子。如果要区分材或不材,是需要从内在和外在多个方面来看的。
III. 无为而治
庄子向往的应该是天地混沌初开时,一切混为一体的状态。比庄子所处时代更古老的时代,人们每天就只是织布、种田、洗衣、做饭简简单单地生活,不用过多地干预整个世界就是和平的。在这样的时代,根本就不存在材或不材的区分,自然也不会衍生出人被外物束缚而损害自身本性的事。但时代的齿轮只会不停转动,我个人认为无为而治确有道理,但是这是极端理想化状态,有点反人性,不可取。
IV. 人间世
内篇·人间世第三篇借孔子之口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内心不受悲欢哀乐的影响而转移,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既然名为人间世,也就是讲入世之后的人应如何自处的道理。入世的人,吃的米饭和青菜是农民种的,穿的衣服、住的房子、使用的工具都是各种工匠造的,不可避免地就会陷入物物、物人或物于人的状态。若权衡取舍后仍然选择入世,就坚定地入世,倘若身体是入世,内心却向往出世,这样的话身体被入世束缚着,内心必会被身体束缚着,那会对人的本性造成更大的伤害。
从古至今也有不少内心向往出世也身体力行的人,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桃源喝酒写诗。个人觉得其实庄子只是觉得人的内心不要被外欲束缚而遭到损害,他求道也是希望人的灵魂、精神可以与宇宙融为一体,最终彻底摆脱一切外在束缚。庄子确实也讨厌人们互相利用,在庄子眼里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完全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但道却也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明白生死存亡是一体的道理也只是仅仅让内心得到解脱罢了。
V. 齐物论
内篇·齐物论中提到:生命一旦产生彼与此、是与非,就在不停地转移而不易分辨。此物的消散就是那物的生成,这物的形成预示着那物的毁灭,一切事物没有成与毁的区别,这就是万物齐一的道理。最极致的境界就是认为宇宙开始时不存在具体的事物;其次是认为存在一个客观世界,而自己与客观世界不分彼此;再其次是认为自己与客观世界存在区别,但又与之相融合,并没有是非矛盾。有了是与非的区别,对于认识宇宙万物就会存在差别,认知上出现亏损与缺陷,偏私的观念就因此形成了。
这一部分道理我懂,但我仍做不到理解“道”。我理解到的内容是这样的:1)混沌初开时万物均为一体,那时候根本不存在有与无;2)后来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人们发明了圆规和墨斗来衡量圆与方,世界上从此有了单位,于是衍生出了是与非的矛盾;3)虽有区别但事物的状态是不断转移的,阴阳互相辉映、互相伤害、互相调治,四季互相更替、互相产生、互相衰减;4)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和认知世界,人们给每一种存在的事物状态逐步定下了判断的标准,到了这一步人类是人世间的主宰,人的内心是每个人的主宰,进一步产生了人与物的区别,也产生了材与不材、有用与无用的区别;5)有了标准以后就有了界限,有左右,有尊卑,有富有和贫穷,有美丽和丑陋,人们也被划分到了不同的界限范围之中。
我猜我从庄子书里找出来的这些没一个是列弛心里的残忍答案,因为在庄子的逻辑架构中只有明白生死存亡为一体的人才能跟他做朋友,才能真正得道从而摆脱一切外物束缚。而回看我理解到的问题本身,有了人与物的区分,有了材与不材的区分,更有了物物与物于物的区分,显然列弛跟我一样也无法和庄子做朋友了。只要有了这些区分,这就会变成一个无解的问题,而没有这些区分,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我的答案 🔗
在正式交卷之前,容我再挣扎挣扎、折腾一下,写出脱离于书中庄子的思想框架之外的、我自己的答案。
写在答案之前 🔗
以前追过一个叫《一人之下》的动画和漫画,得知了道教是讲究“性命双修”的,大致是“性指人内在的道,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人外在的道,身体、生命、能量、命运、物质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面修炼”。我记得里面有一类异人修炼“擤气”,就是将人的灵魂轰出体外。还有一类异人修炼“出阳神”,就是可以使灵魂暂时脱离肉体独自活动。
但我在这种分法的基础上分三层,即肉身、精神、灵魂。肉身和精神大致对应道教的命与性,灵魂包含一个人的记忆、三观、经历和对世界认知的总和。当一个人在一瞬间失去所有的记忆时,这一瞬之后的人和这一瞬之前的人就不再是同一个人了。
-
肉身,精神,灵魂是需要锻造的,并且可能是需要用不同的方法的,似乎方法之间还相互矛盾,而每个人锻造的方式也可能不一样。如果只注重保护灵魂,而不对肉身加以锻炼,那么肉身残破甚至死去会直接让灵魂消失。而当肉身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却有可能是锻造精神的好时机。对肉身加以锻造,比如适量运动会令精神愉悦。
-
欲可以在肉身、精神、灵魂之间相互传递。比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及的生理需求就是从肉身传递给灵魂,而社交需求、自我实现就是从灵魂传递给精神和肉身。
-
束缚了肉身可以进一步束缚精神,却无法束缚灵魂。比如一个人长期住在窄小拥挤的房子里,会影响精神状态,但灵魂仍然是自由的、可以随意向往住在宽大的房子里。
-
伤害了肉身和精神也可能伤害到灵魂,比如一个人遭遇了莫大的打击如身体残疾,有可能导致精神崩溃,也可能会进一步使灵魂受损而导致一蹶不振。比如精神受到折磨,也极有可能伤害灵魂。
我的答案 🔗
我原本想了一个暴力破题的方法,就是将很多维度强行排列组合,不断升维地看待问题。比如区分人的内在和外在、主观和客观,将人与社会的联系分为轻与重,将判断的准则也进行区分……但感觉这么干铁定遭嫌弃,于是换个方式写我自己的答案。
首先,我是做不到同时保全自己的肉身、精神、灵魂的。作为一个毫无背景的普通打工仔,肉身是必须每周移动去上班的,只有肉身去了还不够,我的精神也必须在固定的时间段被固定在那里,因为我不能不争、不进取。其次,随着肉身和精神被束缚,我的灵魂想要自由也要不断努力抵抗很多东西,虽然不至于转移但每每受到影响产生波动也是常有的事。再次,我从现在看将来,我这一生都不可能斩断尘缘,我将一生都物物、物于物,当然也是可以存在短暂的、不连续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状态。以上就是如果肉身活到七十岁,灵魂也一直清醒地活到七十岁的代价。
这个答案残忍嘛?也残忍,也不残忍。我早已接受自己是个平凡的普通人的事实,平平无奇的外在(样貌、身材、出身、背景),普普通通的内在(知识、精神、性格、能力),人生的上限高不到哪里去,下限也低不到哪里去。明明知道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慢慢都接受了。唉,我一直都在努力接受那些我本心不愿意接受的事实。读了庄子确实明白了一些大的规律,但是思绪回到生活里我还是愿意爱人、被人爱、被阿木狗守护,所以继续物物、物于物、物人、物于人吧。
吐个槽,我在写东西,阿木狗就舒舒服服地睡在它的狗窝里,偶尔还会听到傻狗的呼噜声,我这要怎样把这活生生存在的生命看作无啊。
The Sore Feet Song—Ally Ke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