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写过一篇博客名为《重男轻女思想是时代的束缚》,现在再看不得不感慨万千,很多当时信誓旦旦的想法已经打碎又重塑了很多次。在不断面对问题和努力成长的过程里,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不断增多,心智一点点变得成熟稳定,天真也一点点消失。关于男女不平等的问题也有了许多新的认知和思考。这次决定写下来,因为我真的需要找回敢于发言的勇气,同时也需要重新审视伤口,继续努力治愈自己。
即便对世界的认知在变多,但任何认知都是有限的事实不会改变。回望世界历史,从社会结构看,这是底层人民被上层阶级不断压榨的历史,而从家庭结构看,也是一部女性被男性剥削的历史。我思考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并不是想要怒吼或者哭诉女性活着有多不容易,更多是想思考个体如何面对这些结构问题。这次我把男女不平等问题分为三个部分来思考:
-
社会中的男女不平等问题,主要视角是不管是男是女都要作为社会机器运转的一部分,在法律以外由社会观念造成的种种不平等。这里的“社会”暂且将“家庭”剥离出去,试着先不纳入家庭内部结构的种种因素。
-
婚姻家庭中的男女不平等问题,主要视角是一男一女通过缔结婚姻契约的方式组建家庭,妻子和丈夫之间的差异带来的不平等。
-
家庭生、养、育后代中的男女不平等问题,主要视角是作为儿子和作为女儿身份之间的男女不平等问题。
社会中的男女不平等问题 🔗
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12月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有些差距也正在一步步消除。男女出生性别比失衡、男女在升学录取率上的差异、职场男女同工不同酬、政府中职场上女性领导比例很低等现象,互联网上已经探讨很多也都很深入。传统的父系社会本质从未改变。现在的一些事实现象,追根溯源的话,仍然需要从时间上往前延伸。人们更想生男孩,做胎儿性别鉴定后把女孩打掉,或者生了女孩直接扔掉或者弄死,有了这些人为干预,那男女出生性别比当然会失衡。这一部分不打算继续展开,造成那些现象的直接因果非常简单粗暴,过去的事实无法改变。现在活着的人们,有许多脑子里仍然保留着一些传承了几千年的重男轻女思想观念,也很难改变。对于过去如何造成了现在的结果,暂略,但现在又如何影响将来,我想再捋捋。
- 性别数据缺口。
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在《看不见的女性》这本书里见到“性别数据缺口”这个概念。为什么女厕所总是在排队?为什么夏天办公室空调那么冷?为什么女性更容易在车祸中受伤?为什么女性钢琴家那么少?为什么心脏病未能确诊?这些问题书里都给了作者通过搜集数据辩证分析后的答案。书里提到汽车在设计时,使用了以“普通”男性为标准的碰撞测试假人,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使用以来,一直以身高1.77米、体重76公斤的男性身体作为制作标准,直到2011年,美国才开始使用女性碰撞测试假人。我很好奇中国是哪年开始使用女性碰撞测试假人的,于是上网搜索,搜到一篇名为《中国体征碰撞测试假人开发路径研究》的文章,在“开发符合中国体征碰撞测试假人及其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一节提到:
混III 50 百分位假人是根据欧美50 百分位人体尺寸设计的,其身高为1.76 m,体重为78 kg,与中国人体的体型(身高为1.69 m,体重为69 kg)差异较大,动态响应也会有所不同。
按照一些官方数据来看,我国18-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这里提到的中国人体型显然默认为中国男性的体型。后来也没有搜索到想找的问题的答案。
- 女性身上的商品属性和被驯化的审美观念
国内婚俗有一个特色,彩礼,一般情况下是男方给女方及其亲属钱财,随后女方作为一个新的劳动力加入男方的整个家庭。不过随着婚恋观念的改变,给彩礼这个形式也没怎么变,农村天价彩礼的问题还是很严重。到了2023年,也还是三不五时能看到有些家庭为了彩礼卖女儿的新闻。在农村,单身女性仍然被看作一种带有商品属性的生育资源和性资源。从社会结构上看,底层贫穷家庭无力支付天价彩礼,后代无法顺利组建家庭娶到媳妇,深受其害。从家庭结构上看,穷人家还是继续卖女儿换彩礼,被卖的女儿也深受其害。在市场上,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只要总量上供需不均衡,阶级结构也失衡,那么买卖双方都受害。假如把农村结婚当做一个市场,导致供需不均衡的原因,其根本还是在于男女出生性别比失衡,即因为人们重男轻女观念扼杀女婴等人为干预导致的失衡。
在古代历史上,由于女性被限制就业,经济能力有限,婚姻便成了女性能提高生活水平的一个跳板,而美貌便成了女性的筹码。何谓“美貌”,有许多通俗说法,比如“肤白貌美大长腿”、“白瘦幼”等。从古至今,甚至一名女性从小到大,都会被当代的审美观念裹挟,很小的时候女孩的小圈子里就会有人说,你的肩膀是溜肩,你的屁股太塌了,等到生长发育了以后,又有人说,你的胸部太大了,腰也太粗了。“审美”通过几千年的传承和演变,有谁能说得清,追求“又白又瘦”的人为什么会觉得只有“又白又瘦”才好看,这其中有几分是源于希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同性的羡慕,有几分是源于被消费主义洗脑,又有几分是来自被驯化被固定的审美观念。很不幸的是,我也希望自己更瘦一点,现在身高164厘米,体重62公斤,BMI值23.05,但我的目标体重是58公斤,要是哪天达到了我还会希望再减点……
女孩追求变得更美,是被鼓励的。一个农村女孩决定相亲嫁人,要求更高的彩礼也是被鼓励的。但除此以外,不论是男是女,更多的消费也还是被鼓励的。随着消费主义盛行,不仅仅女孩追求美,连男孩也开始追求美了。街头装修豪华的专为男性设计的理发店冒了出来,我带着我那被驯化的陈旧观念看到时,还是诧异了几秒钟。作为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无可避免地会受到群体审美观念的影响,但可以选择的是到底要不要追求那些不断变化的审美流行趋势。
- 传统观念将女性和男性都束缚于对各自的固有标准上。
在较为传统的观念里,女性的标准应该是温柔的,男性的标准应该是阳刚的。我想,这种普遍的标准其实应该是,女性应该成为标准的妻子,男性应该成为标准的丈夫,男女按照标准模式组建标准的家庭,繁衍后代,后代继续按标准培养。这个标准其实是为了社会稳定、人类持续存在而诞生的。在这种大标准观念下,古代的家庭运营模式通常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需要面对更多外部矛盾,所以需要阳刚,免得柔弱被人欺,而女性需要面对更多内部矛盾,所以需要温柔,调和内部矛盾并服从男性的领导。
基于此,在男人成长为“标准丈夫”之前的男孩阶段,便会被灌输“将来要作为家庭支撑”的思想,要靠自己奋斗。同样,在女人成长为“标准妻子”之前的女孩阶段,也会被灌输“将来要听丈夫话”的思想,要学会取悦别人。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男性曾经并不那么看重自身的外观,而大多数女性一直以来都会看重自身外表条件。
换个角度看,其实也是被期望成为“强者”的人被要求符合“强者的标准”,而被期望成为“弱者”的人被要求符合“弱者的标准”,也就是不论强者弱者都被要求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被鼓励成为他或她自己。
婚姻家庭中的男女不平等问题 🔗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范畴内,只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一起才能够缔结婚姻契约。在许多人的观念里,结婚是给人生上了一个保险,老去以后的一男一女能够互相陪伴、互相照顾,若是年轻时生育了子女,将来也可让子女负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不过生孩子养老送终似乎是个伪命题,国内退休以后的老人实际上会需要帮子女带孩子,继续投入家庭中的生产和劳动。在60-70岁之间,多数老人依然算是生活能够自理。假如过了70岁,老人变得不能独自生活,可是老人的子女也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未必能付出足够的时间或金钱来赡养老人。现在在国内,面对养老问题,家庭内部成员互助仍然是第一选择,于是婚姻的形式仍然可以继续存在。若是将来社会上出现更多可靠的养老互助模式,不知又会如何。
我有很多朋友都结婚了,不过大多不幸,只有唯一一个正面例子。这位朋友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以真心换真心,大家都渴望爱与被爱,组建家庭的两人成长环境、思维方式都不一样,两人均要做到自尊自爱,同时承认自身能力有限,在面对对方指责力有不逮的时候,可以坦然接受,以及讨论商量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我想,即使结了婚的人,就算有婚姻加持,每个人都还是需要面对各自的困难。抛开性别问题,能体谅妻子所有辛苦的男人不存在,同样,能体谅丈夫所有辛苦的女人也不存在。
据我对身边人的观察,婚姻家庭中的男女不平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做家务和带孩子这两件事上面,因为这通常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属于妻子和母亲应尽义务。当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丈夫总会忍不住怀疑,为什么他的妻子没有他的母亲那么能干?这也许是因为大部分家庭里的男性一直都是被偏爱的,丈夫提出怀疑的对比样本是他的妻子和他的母亲,而不是他的妻子和他自己。
家庭生、养、育后代中的男女不平等问题 🔗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如果一个家庭里生了两个孩子,一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在儿子和女儿之中,儿子一定会受到最多的偏爱,同时只有儿子才是这个家庭的第一选择。如果一个家庭中的两个孩子都是男孩,那么长子会是这个家庭的第一选择。因为这个家庭的血脉传承要靠儿子或者说长子来延续下去。如果一个农村家庭只能够出得起一份彩礼钱,迎娶一个媳妇,那么不是第一选择的次子便是被放弃的,女儿也是。如果一个农村家庭甚至凑不出一份彩礼钱,那么不是第一选择的次子会被剥削,女儿也是。
在父系社会中,即使在一个只有儿子的家庭里,长子是家庭传承的第一选择,次子会被放弃,但同样作为儿子所得到的父母的爱大概会是平等的。但是在一个同时有儿子和女儿的家庭里,父母给儿子和女儿的爱是不平等的。
在儿子和女儿都长大成人以后,由于儿子是家庭传承的第一选择,也获得了父母最多的偏爱,同时会承受更多父母催婚催生的压力,也会更容易妥协,因为得到更多必须反馈更多。被放弃的女儿却可能会反抗更多,也就更容易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据我观察,被当做家庭传承第一选择的儿子,在向父母妥协后,所受的苦也不少。被父母催促结婚的儿子,他结婚的目的是为了生孩子,这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是属于父母的人生任务,但只有他能去完成。在接受了父母辛劳一生积攒的全部财富后,同时也需要接受被控制、被干涉。也许被作为第一选择的儿子,未必不羡慕那个被放弃的女儿可以拥有的海阔天空的人生。
作为一位农村家庭出生长大的女儿,从小被妈妈和奶奶告知我们家是没有重男轻女的,等到长大了发现事实真相后,也怨恨过、纠结过许多次。在如何面对深爱的家人这个问题上,我想过很多次,答案一直都是同一个,将这些问题归结于结构,而对个体免责。虽然每次的答案都是一样,但这次我多想了一点点,为什么无法做到将责任推到自身以外的其他个体身上呢?大概是因为我对怪罪别人这个行为感到羞耻,思维的惯性就是出了问题在自己身上找答案,也更倾向于调整自己的状态来适应社会现状。
——2023年4月11日更新——
在父母对子女的义务、子女对父母的义务中的不平等问题 🔗
在较为传统的家庭中,父母对女儿的义务在女儿出嫁时便结束,对儿子的义务却将持续更久,甚至会在儿子成家以后继续协助抚养儿子的后代,继续奉献父母余生的剩余价值。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女儿出嫁时便从原本的家庭中分离出去,随着出嫁后便加入另一个新的家庭中,而儿子新娶后,所在的家庭并没有分离而是扩大。
但是往往在父母老去,子女们共同商讨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时,却可能出现需要几个子女平均分配养老义务的情况。父母对儿子的付出远远多于对女儿的付出,这一点容易与另一点混淆,即在儿子女儿都还未到嫁娶年龄之前,父母会对儿子和女儿都尽到养育的义务。
我在思考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时,所思所想大多来源于身边所采集的样本。有些在我看来较为常见的事情,在另一些从未在农村落后地区生活过的人看来也许只能算是极端个例。在另一些我从未真正接触过的圈层里,也许我所思考的这些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早已消失不见。我的思考,仅仅只是对我有用。
以上思考的内容偏向于意识形态问题,除了思考以及写在这里,在现实生活中我越来越倾向于保持沉默或者仅仅只是倾听。如果我只是沉默的话,她们的生活还会是像原来一样,很苦很累但很满足。可是如果我非要指出问题的话,似乎更像是在践踏她们做人的尊严,因为我根本不能为她们提供任何帮助,更加不可能暂停一下她们无止尽地付出的生活。
所以说,我思考男女不平等问题的初衷,从来都不是要强迫这个世界或者身边人全都做些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基于多次被误解的历史经验,我再也不想和任何人讨论这个问题了,我情愿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跟自己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