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一不小心陷入虚无和空茫之中,在那无边无际的尽头还有什么能唤醒我们的意识?是欲望?是记忆?还是爱?
理论上来讲,我本人已经完全地入世了。年少无知时,我还有些清高,如今已全然抛弃,甘心情愿去为那五斗米折腰。也曾有过一份骄傲,在即使只是片面地见识过世界后,明白自己是如此平凡普通。大概还有过一些偏执,但正是因为有过执着,才能知道执着仅仅只是执着,无法打败现实捉弄、造化弄人。
去拥抱生活这件事对现在的我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去打球、去射箭、去唱歌、去跳舞、去爬山、去徒步、去看书、看电影、看漫画、打游戏,去跟家人、朋友聊天,去遛狗,去做饭或者出门找好吃的,还有一些频率低但也有趣的事,比如去逛街、去拼积木、去画数字油画,或者去买个滑板来玩。这些事情轮流做一遍,就可以将生活中的各种空隙填得满满当当。
唔,还可以为了生活发愁!把我的脑子也填满。比如听朋友说在一线城市工作到了35岁就是道槛,但是这道槛挪到二线城市比如武汉就被提前到了30岁,我可以为了工作中的瓶颈各种发愁(PS.确实也愁人得很)。比如还可以为了找对象、结婚生孩子的事情发愁,也是听说女性过了30岁后在婚恋市场的价值会大打折扣,而过了35岁后也会因为生孩子而面临健康风险。又比如可以为买房子发愁,在全民炒房多年以后政府决定“房住不炒”、“普惠金融”,银行应该要将资金更多贷给中小企业去发展实业,由于韭菜躺平了房贷利率也要降低,但是房价不能降毕竟好多先上车的blabla……此愁一出,众愁退散。可惜的是,这些愁无法长久地施加于我身。
既然又可以做到好好地热爱生活,又不为世俗价值观所累,可是为什么我又一次走进了人生的低谷之中呢?在观察了一阵子俺的自我怀疑、自我攻击和抑郁焦虑的思路后,发现原来始作俑者是俺的浅薄。
去年有一天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帖子,大意是一个女孩坐地铁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生都无法在现实中接触到一位叫龚俊的大帅哥明星,因而感慨自己无法跨越阶层,随后痛哭流涕,大概哭了几小时都止不住心中的悲伤。我对这个帖子印象深刻,其一是演员龚俊主演的电视剧《山河令》我恰好看过,虽然剧情不记得了但人物是立得住的,我也觉得那两位主演都长得很好看、演得很有魅力,其二我自己也曾为“无法跨越阶层”之事而郁闷过。一名男子若拥有好看的皮囊固然吸引人,但温柔的性情、智慧的头脑更加有用并且普通人也可以拥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类比比皆是,真是不必只为别人的美貌而倾倒呀。
但我当时也跟着悲伤了一小会,因为身处平民阶层的自己同样终其一生也吃不到那些“很贵的饭”啊喂,比如 B 站 UP 主“美食作家王刚R”曾做过的佛跳墙。去年我和朋友潘潘约出来吃饭总会去找一些平价日料来吃,因为恰好那段时间我发现生鱼片很好吃,而她一如既往喜欢吃海鲜和寿司。但是今年俺们两个平民觉得日料都不平价了,于是最近几次约出来吃饭都是去吃自助餐,就是吃的时候俺也会盘算着吃一大盘生鱼片就吃回本了啊。所以呀,俺真得很好奇那些货币单位是几千、几万甚至于天文数字的饭到底吃起来是什么味道。虽然现实中没吃过很贵的饭,但是电影、电视剧上看到不少,那些饭大概是这么贵起来的吧。
-
吃的是稀有食材,原料成本超级贵,加上由某地空运又增加了运输成本。
-
吃饭的地方很高档,厨师很高级,每道菜做起来工序繁杂、超费时间,很贵的饭被做成了可享受的艺术。
-
某些有身份的人在某种场合需要吃很贵的饭来匹配身份。
-
传闻中巴菲特的午餐,名义上是吃很贵的饭,实际上售卖的是吃饭的人的时间价值。
所以当看到那个女孩因为无法泡到大帅哥而痛哭的帖子时,俺也因为无法吃到很贵的饭而难过了一小会。直到昨天,我看冰箱里有一小袋青皮毛豆,正逢周末也有剥豆子的时间,便打算优哉游哉剥了豆子炒来吃。可是剥豆子的过程好漫长,因为不熟练剥了好久才剥完,炒好的豆子盛盘后夹一筷子就着米饭送入口中,唉,确实是熟悉的、好吃的、豆子的味道,但却不是熟悉的、好吃的、奶奶炒的豆子的味道。我忽然想起了一些遥远的记忆,那些还能在家中度过的暑假,不管是下午的3点、4点、5点、6点,只要我说肚子饿了,奶奶便要准备开始造饭了,只要我说炒的青皮豆好吃,那么几乎每顿都可以吃到。我只记得那时候说完饿了便又可以跑出去玩,不知玩了多久自己回到家或者被奶奶喊回家,热腾腾的饭菜就已备好。等我自己也剥过一回豆子,剥得那么不顺利,才明白原来炒豆子之前要剥豆子啊,原来豆子那么不好剥啊,原来剥豆子要那么久啊,原来奶奶炒的青豆如此独一无二啊。
这就是我的浅薄的其中一种表现,明明已经拥有过很珍贵的东西,却轻易忘记,从我离开乡村、踏入城市开始,便不可避免地要被别人的、社会的价值观所影响,这种影响对现在的我来说是不可逆转的。若你问我想不想吃到佛跳墙,我会回答,想。若你再问我,若是吃到佛跳墙的前提是再也吃不到奶奶炒的青豆,那么答案也还是一样吗?答案当然还是一样。因为现实是奶奶年事已高,早就无法再为我炒出记忆中的味道,只要给予我能够吃到佛跳墙的机会,我怎么可能不想呢。一样的是,既然我已入世,培养了那么多生活的兴趣,保留了那么多人类的欲望,又怎能不被世俗价值观影响。虽然在普世价值观之中,贵和便宜的标准是浅薄的,但却也是无法撼动的,毕竟在当前的世界货币体系下,不管我去到哪里,佛跳墙都得用实打实的钱来买。
那浅薄是怎么作祟的呢?
在去年写的《读庄子日记》中,我曾记录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对比性质的总结:道教:有VS.无,我要不死;佛教:因VS.果,我要死;基督教:罪VS.赎,我要复活
。今年我又读了一些书,对一些事物的认知加深,因而深感去年的自己是如此浅薄无知,并且在此基础上感到羞愧,再进一步就是自我攻击,为何自己的知识如此浅薄。可瞧见了嘛!我这是在跟谁比呢?为什么我第一反应不是为今年的自己比去年的自己有所进步而感到高兴,却是为发现去年的自己比今年的自己浅薄而批判自己呢?
之前接受了统计之都小伙伴的邀请,下月中旬要为统计之都云讲堂以线上讲座的形式讲一讲定西之谜。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拖延症犯了,根本原因是当我准备到一半的时候总是想着前几期嘉宾那些响亮的名头,忽然觉得自己没什么好讲的了。喂,瞧见了吧。我在拿自己跟别人比,又一次为自己的浅薄而怀疑自己啊喂。
好了,都写到这里了,我既然都拿自己跟自己比、跟别人比过,那妥妥也跟世界、跟虚幻的想象比过啊。比如,跟那些实力超群的大神比,我怎么这么浅薄,怎么平凡普通的我能够如此浅薄。说到底,要先有比较的标准,才会比出来自己的浅薄。可是为何我的脑子要自动拿自己跟一切事物去比较呢?是因为人类不断超越自己的本能么?还是因为某种价值观在我心里扎了根,要叫我通过比较来进步?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那句话到底是谁先开始说的啊!
虽然总是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一条咸鱼,可是根本就没有做到啊。要是真得已经在死水里躺平,又怎会轻易被“小小的浅薄”吞噬呢!
在这条分界线之上,关于浅薄的思考戛然而止,这是正正好的。因为只要我活着,就不可能不跟任何人或事物进行比较,即使比较的时候不去应用那些显现于世俗的标准,也总会不经意间运用一些潜在内心的标准。其实换个角度想,“比较”正是促使人类进步的一种有利思维。若是世间的所有标准完全消失,不再有深浅、厚薄的区分,那样混沌的状态偏偏也是无法持续长久的。
假使对“浅薄”的认知完全消失,那么对“深厚”的认知也会消失,从此人们的浅薄不再浅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人人皆走向虚无和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