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历史类书籍的读后感

· 4698字 · 10分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6月12日记 🔗

前些天从自己的秋秋空间搬日志的时候看到了一首以前很爱的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正好我再过一段日子就可称为虚岁三十了,要是从在妈妈肚子里算起,我这可不就是堕入尘网三十年了咩。而这次端午节回老家玩,也可算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是一个清清醒醒知道自己爱自由、又明明白白地坚定选择入世的人,过去和当下应该权衡取舍的事也已经决定好了,但我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件可以坚持终生的人生目标或理想之类的东西,只不过是保持前进而已。

最近因为一个奇怪的执念我认认真真地读了庄子,并且还坚持写了读书日记,然后我想要读书、渴望吸收知识的心就复活了,大概是因为有了一点人生阅历和劫后重生的经历以后,很多文字我能看得懂了,体会到了通过文字走近写作者内心世界的意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几年的国产剧和综艺节目越来越看不下去了,可能我已经不是那些“项目”的目标受众群了吧。从我惯常看待事物一体多面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件事的话,哈哈,失去了单纯追剧的快乐,但收获了静下心来读书的乐趣。看趋势,读书和写作可能可以成为保持终生的事……

话说为撒我会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呢?事情是酱紫的,我在当当上买书满49元才包邮,已经买了两本才48元,于是搜了搜我想看的书单其中就有这本,就一块买回来看了。而这本书为撒会在我的书单里呢?我想不起来了,估摸是在落园1看到后记下来的。

6月13日记 🔗

这本书昨天就看完了,但是脑子里装的东西太多,只能一点点倒出来。由于昨晚还有很多思考的东西没来得及梳理好了写下来,所以今天凌晨五点多就爬起来继续写。村子里的雀鸟咋那么多呢,就听到“豌豆叭果”、“布谷布谷”、“喳喳”、“唧唧嗻”等鸟声不断。忽然想起一句“杜鹃啼血猿哀鸣”,话说我也姓袁哎,不过我倒不想哀鸣,就是觉得有点吵。ε=(´ο`*)))唉,看来我这个人类与雀鸟的悲欢也不相通。

  • 读书-认知-思考-明理

前些天无意中夸列弛2“读书多”,被反驳道“从心里鄙视拿书上看到的道理来套现实生活……更愿意用眼睛、耳朵去认识世界,而不是从书里”,这话我是认同的。看完这本书后,我困惑了一下,“历史”是我无法在现实中用五感去感知、也无法通过自身实践去体会到的。也许可以通过观察古代流传下来的“物”来认识历史,不过我能接触到的古物是很有限的,除了书本就是逛博物馆了。2017年年初的一个早晨,那时候我还刷微博,看到关注的博主说国博有外国来的古代珠宝展出且即将到期,于是过去看。我记得那天国博很热闹,每个展柜都有许多打扮精致的小美女围观拍照,我清楚记得我没看到之前还在鄙视她们俗,当我慢慢排队看到那些展品的时候便明白到“果然女人爱珠宝,我也不能免俗”。印象中每个展出的珠宝都有一些文字介绍,大概就是“这是xx国国王几世送给王后的xx,耗费了几多人力物力,有多珍稀blabla”。可是当时的我只是觉得珠宝好看,我不认识那些国王王后的名字,更加认不出展品的真假。也许那些珍宝有许多值得细心鉴赏的细节,但我看珠宝时是“盲”的,无人告知时我是完全不知道的,就算有文字告知,也只能接受一些“人云亦云”的知识。而且,无论我的阅历再如何积累,我下一次再看到这样珠宝,也只会感慨道“好好看哇”,我估计我这一生都无法跨越阶层,更加做不到在珠宝这方面能挣脱“人云亦云”的束缚。

“历史”我是无法亲眼见到的,只能先读书,通过先人的认知来认知。也许只有相关知识积累得多了,我的脑子里接收的知识才会转化吸收,然后我才能走到独立思考这一步。若我继续坚持读书与思考,有可能会跑偏,也有可能悟出一些道理。所以我想,有些东西最开始真得只能从书里获得。那么列弛也许并不是鄙视读书读的数量多,其实是鄙视读书读得浅,以及读书却不用脑思考、不用心体会。不过有些知识不经积累,过早开始思考也许会容易“偏”,而有些事如果不曾经历就算用心也未必能体会到。

也有时候我读书并不是想要去思考出什么精深的道理或者意义,也可以仅仅只是通过书籍来认识一些我本人无法踏足的世界。比如我喜欢看建筑物,最近看贝聿铭全集会被一些建筑的图片深深吸引,可是现实中我到达不了那么多地方。嗷,这里要吐个槽,这么多年我一直想要去德国新天鹅堡看看,俺的梦中情堡啊喂,不久前发现大神32008年已经在梦游状态下去过了,而且十几年前的照片现在还能看到,我溜出去看过照片之后,想去的心之小火苗就此熄灭了。

  • 庄子·应帝王的局限

话说之前读到庄子内篇中“应帝王”这一篇时,我就觉得这篇有点像4是一个下层文人对上层帝王政治的想象,是庄子在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之后,套到帝王这个面上产生的内容。在读了这本书后,更加肯定了之前的想法。

此书对汉、唐、宋、明、清等五个朝代按时间顺序从政府组织、税收制度、考试制度、兵役制度等多个方面叙述了各朝制度之特色,并对比了各朝各代制度之优劣、得失。我个人读起来觉得此书是以一个宏观且较为全面的视角在总结,值得再读。但钱穆先生写这书的时间,毕竟比庄子老头那个时代多了两千多年,直接对比毕竟是不恰当的。我还蛮喜欢庄周的呢,所以此处不展开了,想吐的槽也吞回去好了。

  • 政治阶级界限的诞生

以下内容是读过这本书后经我个人加工后总结出来的。

  1. 汉代时,汉武帝打破了君权与相权的界限,此后政府组织中的各项大权越来越往君权集中,最高权力的无限制集中是下层权力分散又整合、再分散、再整合的起点。

  2. 唐代时,地方官员的任用之权集中于中央,分出了地方官地位低于中央官员的界限,因而地方官员多盼升迁,政府为了奖励地方官将官员的升迁层级变多,但同时也造成了“下级永远沉沦在下级,轻易不会升迁到上级去,于是在官品中渐分清浊”。

  3. 宋代时,一味地重文轻武,这条文武观念的界限在一千多年后仍然经由“传统的传承”在当今世代存在。

  4. 明代时,“官”与“吏”被分开两途,“吏”的出身成为了界限,胥吏在政治“流品(门第)”观念里被看不起、成为政治阶级中更低的品级。明代科举场中也有流品之分:“从两汉到唐宋,任何人都得从小官先做起,但人人都有当大官的希望。明以后,科举分为两层,下层是秀才、举人,没法当大官,上层是进士与翰林,也没有做小官的”。

  5. 清代时,社会阶层的种种界限已经清晰,但又增加了“满人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汉人最末等5”的界限。

如此多的界限,代代累积下来,当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几乎全部消失,阶级固化到某个程度时……

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对“封建专制”有了一个新的印象。我想起了以前读书时期经常背诵的一些考点,其中一个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如果把“封建专制”四个字扩写成四个词可以是封闭建立专有制度,在这片幅员辽阔的广袤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建立制度来进行管理,而管理则必产生人事。在制度与人事的基础上,再加上时间这个维度的话,随时间推移就会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为了一个“人事”建立一个新制度,当人事变迁而制度变化跟不上时,久而久之人事会推翻制度,然后再根据当时的“人事”再建立一个新制度。如若制度过于严明、过于重法而不重人,就会像古代中国这样制度上历经千年人事挣扎与摸索而不断前进,而后人事又为制度所累又不断倒退。如果制度过于重人,我能想到的就是近几年许多好莱坞电影里面为了“政治正确”而将历史上的白人角色换作黑人演员来扮演。那么现代社会里所谓“封建专制”已经消失了嘛?这个答案显而易见。

万历十五年 🔗

6月14日记 🔗

今天在家翻出来两本大学时候买的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由于刚看完宏观角度的《中国政治历代得失》,再翻看《中国大历史》的目录时就不太想看微观角度的了,带回武汉慢慢再看吧。而《万历十五年》我清楚记得我是没看完的,当时应该是看最后一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的时候实在看不下去了。有意思的是现在再看,我觉得很能看得进去,不仅觉得好看,还觉得看得津津有味。

那些观点的东西我回头单独写一篇博客,今日只写我发现的最有趣的一点。书中写的耿定向的观点,我认同;李贽的观点,我认同;耿定理锤李贽的观点,我认同。儒学的“仁”,我认同;道家的“道”,我认同;释家的“无”,我认同;心学的“心”,我认同。额,只有那个朱熹理学的“理”条条框框忒多了,实在难以认同。书里有一句“儒家的‘仁’,简直和道家的‘道’殊途同归”,其实在没看到这句之前我内心里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对于我怎么会认同这么多不同学说、不同流派的观点感到有一点诧异但不多,我想我可能也是“一半唯物、一半唯心”,也可以说是“既有主观、也有客观”。之所以不怎么惊讶,是由于好多天前,在和列弛的一些讨论中,我已经发现我既认同“非确定性的因果关系”,也认同“确定性的因果关系”,而这两种观念在我这里丝毫没有产生冲突。列弛曾写过“体会热烈情绪时,冷的心仍会继续观察”,说实话这种状态我也常有,而且很小的时候就是这样了。不过我以前只会觉得像是“灵魂抽离肉身式的观察”,从没用这么清晰的文字描述出来过(我的文字表达水平比列弛弱太多了咩)。额,我的观察也不是“看着水底里冒出的一个必然会消失的泡泡”,而是“抽离”式观察过后仍会“融合”回去(这是我描述这种感受的极限表达了)。

且放着吧,不然非得硬想的话,我也会堵车的,现在不是我仅仅努力思考就能明白的,须等待时机。


路随人茫茫—黄霑


  1. 落园是落园园主的个人网站,地址是http://www.loyhome.com/ 。 ↩︎

  2. 列弛是一个人类的名字,地址是https://www.liechi.org/ 。为撒今天会想着给博客里的人名加个脚注咧,是因为我发现提到的次数有点多了,加个脚注能清楚点。 ↩︎

  3. 大神是一个人类,原本只是不明觉历,在羽、厨两方面了解的多了以后,才明白这个厉害原来是真得很了不得,于是不知不觉我心里的称呼就固定下来变成“大神”了。话说为撒博客里不经意提到列弛的名字就会写列弛,而提到大神不写名字呢。后者是为避免不小心蹭到流量了,前者嘛,我也不知道为撒子。 ↩︎

  4. 我发现我的言语之中很习惯于加上“好像”、“可能”、“感觉是”等字眼。这些字的频繁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我对自身认知中思考出来的内容还不够自信,遂不敢肯定;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现在仍不敢完全暴露所有内心对外在事物的真实看法,而这也是因为我有了一些“从众”的历史经验,抱有一些“与其丢丑、不如藏拙”的想法,也有一些收敛锋芒的意思。关于这点,我暂时没想好怎么处理。不过我倒是想起来我为撒会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原本只是想写一篇关于“可能VS.从众”的博客,有一天我在博客里写道“我觉得自己像个傻子”,后来列弛留下评论“自信点,可以把觉得两个字拿掉”,然后我就转而留意到自身也有这个问题。话说我才发现列弛已经有很多次“瞎猫碰上死耗子”似地无意中刚刚好点醒我一些事,哈哈哈,想到这点我忽然觉得列弛真是我的贵人,好想拿两盘麻辣小龙虾把他供起来,O(∩_∩)O哈哈~ ↩︎

  5. 迅哥儿的文章里有几处自嘲下等人脾气的,很有意思。关于上等人、下等人的界限,在漫画《ONEPIECE(海贼王)》里有很生动的描写。在这部漫画的设定里,创建世界政府的后人被称为“天龙人”,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圣地,天龙人以“造物主的后裔”自居,因为自视高贵而不屑与一般人呼吸同样的空气而头带着泡泡头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