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力感性度

· 1158字 · 3分钟

当我开始读一些年代较久远的书籍时,发现了现代语境中有一种极其常见,却极少有人觉得奇怪的现象,即文字和语言似乎正在节节败退,但同时也在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中。

举几个例子:

  • 化,变化的化,通常用来表达一种变化趋势。比如“常态化”,某某常态化,表示某某即将变成一种人们生活中的常态。又如“病态化”,某某病态化,表示某某即将变成一种极为病态的现象。但“xx化”同时也是一种组词方式,能使表达着用语更加简短,比如“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城镇化”……

  • 力,能力的力。常见词语如“执行力”、“知行力”、“感知力”等等,“xx力”,通常都是用来形容一种xx的能力。但偶尔会跑偏,比如“男友力”、“女友力”,谁都说不清这究竟表达的是什么含义,但好像任谁一听都能懂个大概。

  • 感,感受的感。常见词语如“氛围感”、“存在感”、“安全感”、“充实感”等等,“xx感”,通常都是用来形容对xx的感受。许多时候,人们不知道如何用言语清晰描述自己的感受,这类词语一出来以后,就好像说的人和听的人一下子都能明白。

  • 性,性质的性。如确定性、不确定性,是用来描述某种事物是否可确定的性质。但“xx性”这种组词方式也是可以滥用的,比如“重要性”、“紧迫性”、“自觉性”、“时代性”、“积极性”、“主动性”等等,这样组词以后,就可以说提升“xx性”了,但是谁能说清楚这到底是在表达提升什么、提升多少?

  • 度,程度的度。如“区分度”,表示某种事物能被区分的程度。但“xx度”这种组词方式可能是读了几本书的人最容易滥用的一种情况,因为最容易被编造成一种含义模糊但听起来高大上的指标,用于衡量一些有的没的。

我吐槽“节节败退”,是说现在随便谁都可以按照xx化、xx力、xx感、xx性、xx度等组词方式来造词。用了这些词以后,表达变得容易,可以轻易绕过一些难以表达的情形,而无须仔细琢磨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说或者写的人时常自认为说明白或者写清楚了,而听或看的人也时常容易自认为听清楚或者看明白了。

我吐槽“广泛接受”,是说这些词语已经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眼睛里,甚至进入脑子里、心里。

最初的最初,这些组词方式源于不同行业对一些专业术语的翻译。后来的后来,官方发言稿借了去,他们创造了“现代化”、“信息化”、“产业化”等等;写书的人也借了去,他们创造了“钝感力”、“知行力”等等;搞心理学的也借来用,他们创造了“自卑感”、“安全感”等等;搞营销的也借来用,他们说创造了“舒适度”、“氛围感”等等。而现在,这样的词语一直在各类书面报告或口头发言上大用特用,比如下属们向领导们报告,我们的xx更加标准化,我们的xx更具备专业性。

还没有被那些词语污染的,只剩下更早一些年代的书籍,以及两种人,一种是不需要装腔作势、也不虚伪做作的人,另一种是能够独立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