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半期博客,主要讲国人的情绪耻感。大意是说,我们的很多长辈总是羞于表达情绪的,会因为产生了愤怒、忧伤、焦虑等情绪而感到羞耻,因此在我们这辈从小接受的教育中也带有许多类似的痕迹,比如在一个欢庆的节日里小孩子不高兴会被指责“你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就你不高兴”之类的。我想了想,情绪耻感这个东西在我身上也是有过的,只是不记得什么时候洗掉了,最近已经近乎绝迹。好像就是今年年初或者四五月的某一天,我想拧开一小瓶护肤品的盖子,结果尝试借力了好几种方法甚至连盖子都被弄变形了也拧不开,于是一怒之下把那个瓶子摔了……之后有一刻,我开始怀疑自己这突然爆发的情绪的正当性,暗暗指责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时时刻刻保持情绪平稳。按照播客里所说,因为对产生大幅的情绪波动而感到羞耻,人们会指责自己,进一步怀疑自己,厌恶某一刻的自己。到了这一步,相当于翻车翻到沟里,又变成了伤害自己。本来只是产生了一瞬间的情绪,不理它很快就会过去,结果因为关联产生的情绪耻感而厌恶自己,那就变得很难过去了。
我尝试着回忆小时候,确实有好几次一怒之下摔东西的事,一般情况下家人都会说我几句,加深我对那些事的印象,于是我到现在都还记得。细数之下,我摔过一碗藕汤、一瓶橘片爽、一颗鸡蛋、一个五毛钱硬币、电视机遥控器。要是再数下去的话,我还在极其愤怒的情况下对家人怒吼过,说出过不少恶言。但要是回忆产生那些情绪的原因,那真是打死我都想不起来的。而且正是因为情绪耻感作祟,我是从来没有因为发脾气而向家人道歉过的1。
要说我身上曾存在过情绪耻感的原因,那必然是因为从小家里教育的缘故。比如,要是跟弟弟抢东西不让着他、或者跟他打架欺负他的话,奶奶必然会叨一句“你怎么过心(个性)这么强”。仔细想想,情绪耻感绝不仅仅存在我个人身上。比如,“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话就强烈束缚着男孩子,不许他们哭。于是那些小时候不被允许哭的男孩,就算长大了成为了别人的父亲,想哭也不一定能哭得出来了。再仔细想想,除了情绪耻感,还有更多的耻感约束着人们。
为什么大家都被各种各样的耻感约束着呢?上网搜了搜,搜出来耻感文化(shame culture)和罪感文化(guilt culture)这两个词(本来想搜更多文章来看,但是自从谷歌翻译不能用以后,英文很菜的我苟不了长篇大论,只好放弃,然后任由自己瞎想)。我很好奇耻感文化的根源,顺理成章地想到了儒家文化。耻这个字也让我想起来更多,比如礼义廉耻,知耻而后勇。而后,我想起来孔子的正名主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提出的这些理论,自然是和他生活的时代环境有关的,这里不多叙述。按照《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所言。
孔子当日眼见那些“邪说暴行”,以为天下的病根在于思想界没有公认的是非真伪的标准。所以他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他的中心问题,只是要建设一种公认的是非真伪的标准。建设下手的方法便是“正名”。
但是孔子死后,他的“正名”被他的门徒后人拿去迎合当权者了。因为这理论正好适用于政权统治,按照“制定了标准则天下人都遵守”的说法,那么掌握了制定标准的话语权,便掌握了天下。此后也有了“正名字、定名分、寓褒贬”的方法,也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套理论。于是乎,人们一代又一代被规训着,哪些行为值得褒奖,哪些行为应该贬斥。也许最初定义褒贬的准则是很简单的,但是几千年发展下来,无数人往那标准里加入过各种歪七扭八的东西,最终便演变出了现代人仍然难以摆脱的各种各样的耻感。仅仅只是定义什么行为应该让人感到羞耻是不够的,要想使一个人内心真正因为“羞耻行为”而“修正自己”,还需加入连带责任,也就是倘若一个人做出了有悖伦常的事,他或她的家庭甚至整个家族都会蒙羞。又于是乎,正是有了社会里人人皆可监督人的作用,社会里的每个人才会真正地被“荣辱的标准”规训着。直到现在,我的父母辈、爷爷奶奶辈还会说,别做什么什么事,免得被别人笑2。
本来嘛,“知耻”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是督促人们行善、求真。但是个人力量拗不过整个社会对荣辱标准的修改,最终人们还是纷纷被那些标准规条束缚着。要是问,谁有权修改社会荣辱标准?我想到了很多,以后单独再写一篇。
回到“情绪耻感”这个话题,我以前看英剧《唐顿庄园》、美剧《生活大爆炸》的时候,曾经超级羡慕剧中人物可以正常地表达自己愤怒、忧伤、焦虑的情绪,而身边人并不会因为他们表达情绪而感到羞耻,反而会表示理解,并且进一步帮助家人朋友走出情绪困扰。我也一直在学习这么做,正视自己偶然产生的情绪,面对它,让它过去,对身边的朋友也是这样3。最后,还有两点需再仔细分辨一番。
-
其一,我并不支持人在意识到情绪耻感的存在以后,一下子掀翻这个东西,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放纵情绪的人。有很多事还是需要情绪和头脑同时冷静下来以后做才更合适。
-
其二,我也不支持一个没有情绪耻感的人可以随意否定有情绪耻感的人。对有些人来说,洗掉情绪耻感是好事,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未必,因为情绪耻感是和其他许多不同种类的耻感一起根植在文化之中的。一国传承几千年的文化,已经无形中成为了许多人做人做事的根本行为准则,也不适合一口气掀翻。比如,对父母辈、爷爷奶奶辈的人,不应该强迫他们改变原有思想,或者以鼓励的形式强迫他们表达情绪,而应该换种方式去理解他们。对他们来说,耻感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产物,强行改变也等于剥夺了他们最熟悉的根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