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上一次被质疑以后,一直没能建立起充足的面对下一次质疑的信心,所以从心的我最近几个月的许多思考都没写在博客里,而是通过给朋友们写信的方式去写出来。但我始终觉得还是得尽量去做到敢写敢当,所以还是要把思考的东西写出来,写到博客里,并且不要写得“朦胧”。
双重思想的定义,其与虚伪、矛盾心理、中立态度的区别 🔗
在一部政治讽喻小说《1984》里,有三句标语“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小说里虚构了一本书“寡头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这三句话作出了详细解释。这部小说里最深邃、最使我感到不安的一个概念是“双重思想”,是这样被定义的:
“双重思想”意味着在一个人的脑子里,同时拥有两种相互矛盾的信念,而且两种都接受。明白记忆必须往哪个方向改变,因此知道自己在玩弄现实,然而通过“双重思想”,也能心安理得地认为现实不曾被改变。这个过程一定要有意识地进行,否则过程中精确度就不够,而它也一定要无意识地进行,否则会带来一种做伪的感觉,因而会有罪过感。
书中的主人公温斯顿便是具备“双重思想”的人,他生活在一个高度集权且极权的世界里,每天的工作就是篡改各类历史文本,但他相信他做的事是对的,这样的人其人性的毁灭已经达到一种不可逆转的程度。
当我读完《1984》这本小说以后,内心里一直惴惴不安,回想起仍有记忆的小时候,对比当下,也觉得自身的人性被毁灭了一部分。默默猜疑,我脑子里可能也是有双重思想的,却也不敢肯定,于是要做一番梳理。
有一些概念与双重思想是相似的,但是不会造成人性的毁灭,这里稍作辨析和区分。
-
虚伪,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语和行为不一致。虚伪的人脑子里只有一种统一的思想,他们真正认同的是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事实,言语上表现的支持仅仅是一层伪装。
-
矛盾心理,通常用来形容对同一对象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情绪或态度。比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又爱又恨,对一种事物又想拥有又害怕面对。
-
中立态度,通常是指面对不同的立场时,不偏向任一方。比如,甲和乙有矛盾,甲说乙不对,乙说甲不对,他们让丙评理,丙保持沉默,这里的丙便是持有中立态度。
漫延、蔓延、曼延的区别 🔗
虽然原本想好的题目就是“漫延的双重思想”,但是在打出“màn yán”的拼音后,输入法弹出的“漫延、蔓延、曼延”三个词让我迷惑了一会。上网搜到一篇讲述三个词语之间区别的文章,算是看懂了。于是乎,也捋一捋到底哪个词才更符合我的本来意向。
-
思想曼延,是指一种思想的单向线性伸展,包含横向或纵向的延伸。范围上有些狭窄,不符合本意。
-
思想蔓延,好似脑子里埋下一颗树种子,种子发芽后,破土而出的部分不断生长出更多枝叶,而地面之下的根须也不断向更深的方向四处延伸。基本符合本意,但是意向上更像是赋予希望,而不是毁灭人性。
-
思想漫延,似是洪水漫天,寸草不生,当土壤被水长期浸泡后,水会渗透一切,土壤里的空气会完全消失,本来活着的植物会逐渐死去,就算是土里未曾发芽的种子也会腐烂,一切生机都会断绝。这才符合本意,思想是人类得以自立、不被本能驱使的生存土壤,当土壤损坏后,人性会迎来不可逆转的毁灭。
思想如何诞生?被影响、加固、挣脱、重塑? 🔗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最初的思想都是被灌进去的,家长、老师、课本教我们基本的道理,小时候我们选择相信不是因为能判断道理是否可靠,而是因为信任教我们道理的人。后来我们读书、与人交流、历经世事,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我们思考、总结,一步步发展炼造出新的思想。
思想的诞生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更偏整体、全局的角度去总结一个人的思想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比如经济阶层、社会环境、时代限制等,也可以分成短期、长期等不同维度去看不同时期哪些因素影响更大,还可以论述集体思想与个体思想的冲突。但无论如何,这些东西落到每个人身上都是不同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有新兴事物层出不穷,就连思想也是。以往经历过几千年的时间,时代才被推动着滚动了几个齿轮,而今往往不过数十年,世界便变化万千。“时代”的单位已经不能简单地以时间单位来衡量,远古时代,一千年是一个思想统一的时代,近现代,一百年是一个时代,而今,可能只消十年、五年便是一个一切都天翻地覆的时代了。
有些人虽然身体活到了现在,思想却停留在旧时代,念着旧时代的好,也受着旧时代思想框架的庇护,于是也反过来保护已经消失的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思想,因而抵触新兴的事物和思想。他们的信念和思想不会轻易动摇,只会不断加固,继续建筑那道思想的围墙。
也有些人从小在旧时代长大,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亲族传承的旧时代思想的规训,随着时间移动到新时代接触了新思想,却也要经历无数次的挣扎,才能在脑海里新旧思想的抗争中寻找到一条出路。挣脱一种思想上的束缚,从来都很艰难,将原来的思想框架打碎后再拼凑、重塑,更加是难上加难。
还有些人在新时代长大,也会继续继承新时代思想中的种种限制,由于旧思想框架大多被抛弃,也要费劲力气去寻找新的路,将新的思想安放在新的地方。
所谓“思想”,也从来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而是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是和社会制度、宗教文化等一起传承下来的,正是由于这几种东西的紧密不可分,思想上的颠覆、挣脱、重塑才是困难的。
我怀疑思想的某种本质也是一种工具。集体里的人有着统一的思想,那么这个集体才容易被管理,个人的力量才会汇聚成集体的力量。比如士兵的思想须统一,打仗的时候才会听指挥。又比如社会民众的思想须统一,国家才不会分崩离析。那么士兵脑子里的思想是谁给的呢?是奖罚制度、是将军给的。而社会民众脑子里的思想又是谁给的呢?是社会制度、是政府给的。话又说回来,将军的思想、政府的思想、与制度有关的思想又是谁给的?那就大概不是今人给的,是古人传承下来的。
我脑子里有双重思想吗? 🔗
- 平等 VS 不平等
人人生而平等,这是真的吗?若说,每个人都会经历生死,都应拥有追寻爱的勇气和追求自由的权利,那么人该是平等的。可是个人都需要生活在由人组成的社会集体里,而社会资源永远无法绝对均等地分配给所有个人,那么个人在社会上就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
- 打标签 vs 批判
我们要批判一种现象或者一个拥有共同特质的群体,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人的身上抽象出一种共性,也可称为打标签。我们批判自私的人,自私便是一种标签;我们批判蛮横无理的人,蛮横无理便是一种标签。因为我们的批判需要落到实处,于是我们批判的行为需要有具体的对象。可是一旦从一群人身上抽象出一种共同的特征,我们的批判便不能再落在单个人身上(PS两个人类吵架时互相人身攻击、互相指责的情形除外)。
- 平等 vs 平等观念
一个人脑子里有“人人平等”的观念是一回事,涉及自身利益时又是另一回事。
比如你问我:“你和大街上的乞丐是平等的嘛?”
我可能会回答:“也许是平等的。”
要是你再问我:“那你愿意把自己的收入分一半给乞丐,以彰显平等么?”
那我百分百会坚定拒绝,并且埋怨你混淆概念。
若你再问我:“要是你小侄女读书不太行,将来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她也一样和别人是平等的嘛?”
我大概率会觉得,为撒小侄女不读书要去打工,为什么身在底层的她不努力通过读书这唯一途径去跃迁阶层……会开始忽略是否平等这个问题。对我自己来说,我可以尊重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可我脑子里的固有思想又认为,不希望小侄女长大以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艰难生存。
若你最后再问我一个终极问题:“你能以一种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吗?”
唉,我这个凡人肯定做不到啊,会在心里悄悄地羡慕别人、高看别人,也会在心里偷偷地鄙视别人、低看别人啊。做人的目的又不是当一个佛!亦人亦佛那种也做不到啊喂。
最后的最后,我还要不厌其烦地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回答问题的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三岁的自己,答案会不会不一样?”
判定有无双重思想的重要标准除了看人脑子里是否同时有两种思想共存,另一个重要标准是人性是否被毁灭。我想我身上的人性并没有被毁灭殆尽,但至少也是被扭曲到了一种无法逆转的程度。因为我一方面因为读了几本破书、识得几分道理而认同“人人理应生而平等”的观念,另一方面却也认同“社会阶层分明”的事实且自身不会甘愿落在最最底层的阶层任人踩踏。
除此以外,我越来越怀疑“平等”这个概念本身是不是有问题的,因为平等、公平、公正显然也属于不可能三角。在世界已经发展出诸多判定前与后、高与低、优与劣的标准后,是否该因“平等”而重新混淆掉一切用于分类的标准?
希望在谁身上? 🔗
如果说社会分工、等级分明的制度不能变动,那么在我身上出现的“双重思想”是否也会出现在大多数人身上,一边口若悬河地支持“人人平等”,一边继续奋力争抢社会中有限的资源。
回到题目,“漫延的双重思想”是指生存的土壤已被双重思想浸透,正是因为时代思想、个人思想总是和社会制度紧密联系的,在地球上个人也需与集体共生,社会已经分化出不同阶级,我也不可能强行认定“人人仍然平等”。
许多年前,有一次高中放假,我坐着公交车回家。其中一站上来一个人站在我旁边,恰好当时司机因为避让什么紧急刹车,那人慌忙中便扶了一下我的肩膀,等到车重新平稳行驶后那人便立即把手拿开了。而这短短几秒过后,当时的我非常冷漠、也非常自然地用手拍了拍肩膀,像是在驱赶一些并不存在的灰尘。当我意识到刚才那个动作竟然是下意识地出自我的本能以后,这件事便在我心里搁置了很久很久。每每想起,内心羞愧不已。我曾怀疑过,当时自己是不是自认为读了几本书便高人一等,或者是否是因为那人是位中年男子所以嫌弃,到底是因为内在原因还是外在原因才那么做的呢?现在想来,虽然课本上的文字教育我“人人平等”,但那时候也一定早就认识到贫穷与富有、高与矮、胖与瘦、美与丑、聪明与笨拙、强与弱的区别,大概也很早就无法做到用平等心去看待世人了。
如今再想起去年在杀生里提到的“以天下为笼,则雀无所逃”,我又有了一小点新的领悟。那时候,脑子里的思想多半还是这个时代、社会以及家人灌输给我的,看待事物的标准也来自于那些思想,便也自然而然地以为路就那么几条。而今在看,路确实还是只有那么几条,可是看待贫穷与富有、高与矮、胖与瘦、美与丑、聪明与笨拙、强与弱的标准已经有了几分变化。
前些天,我在心里认为弟弟是大老粗的前提下,和狗弟讨论了两次重男轻女问题,讨论完以后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对他的偏见。今天和从广州回老家、在家居家隔离的青青表姐聊天,听她讲在方舱医院发烧后如何一次次忍着病痛向别人平静地叙述自己的症状、向别人讨药,听她感慨度完劫后认识到“死生以外无大事”。原来,“人非强者”是真的,“人非弱者”也是真的。
读完《1984》以后,一直没理解“希望在无产者身上”这句话,后来搜了搜别人的解读,略懂了一点。现在想想,即使人性已被扭曲,但不会有人愿意轻易放弃自己。我的身上还有希望,他们、她们的身上还有希望。希望就在我们身上。